第(2/3)页 鞋厂里工人们紧张地忙碌着,第一批出徒的工人正在带第二批新工人,再有几天这些新工人就出徒了,到那时鞋厂就可以增加夜班。 有了两班倒,鞋厂的月产量就能达到万双的规模了。 可惜人员还是紧张,否则再加一条生产线就好了。 销售部门前有十多个人在拿货,这些都是上午赶集市的鞋贩子。 由于周围集市的增多,一些不种地的人就变成了职业赶集人,他们在鞋厂拿鞋或者在服装厂拿服装专门赶各个集市,一双鞋赚个三毛五毛的,一天也能赚个三块五块的。 这些小商贩一次性拿的货并不多,一个样式拿十多双,通常就是五六十双。 万峰静静地看着这些商贩兴高采烈地拿货离开。 “大舅,一天这些赶集的能拿多少货?” 负责销售的是万峰的未来岳父栾长远,打从生产队解散了以后,栾长远就被张海安排到鞋厂负责销售,栾凤的姥爷就成了鞋厂把大门的。 “咱们现在一天生产的产量大概在二百三十双左右,也就勉强够这些商贩拿货了,几乎没有多少富余的。” 没有富余? 这可不行,产品不能老在低端市场转悠,老这样这得什么时候能成为名牌?必须要进入大城市的市场,但是现在的产量似乎连本地市场都维持不了,根本就没有富余的产品进入大城市的商场。 必须得再开一条生产线,趁着现在人们还没明白做生意的重要性把牌子闯出来,在人们的理念里形成品牌意识,将来就是和那些国外的大品牌竞争心里也才有底气。 万峰转身进了技术部。 说是技术部里面也就一个来自梨房的退休师傅,其余的那些来自梨房的培训人员的师傅在这些人能独立工作后就撤离了,就这个姓洪的老师傅觉得这里挺有朝气的就留了下来,管一些技术层面的事情。 鞋厂一个月给他开四十元的工资,已经算是最高档的工资了。 “洪师傅,当初这些制鞋机是从什么地方买的?您老知道吗?” “机器上不是有铭牌吗?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万峰一拍脑袋,聪明反被聪明误。 于是进了车间,在一台裁断机上找到了一个有点模糊不清的铭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