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刚走到城东的胡同口,就被住户们围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出来买盐,不到一个时辰,两担盐就卖光了。 城西的王掌柜在杂货铺前摆起盐摊,还特意用新盐炒了一盘青菜,路过的百姓闻着香味就过来了,尝过之后纷纷掏钱,半天时间就卖了二十多斤。 到了傍晚,刘老三盘点销量,发现首批运来的十万斤盐,竟然卖出去了近三万斤。 看着铺子里堆成小山的铜钱,他笑得合不拢嘴,心里暗自庆幸:多亏了两位殿下的好政策,不仅让百姓得了实惠,自己也能靠着这生意发家。 他当即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去芦台盐场再拉一批货,务必让天津卫的每个角落,都能买到这平价好盐。 而百姓们买完盐回家后,纷纷用新盐做饭。 炒青菜、炖豆腐、腌咸菜,不管做什么菜,只要放一点新盐,味道就格外鲜美。 消息很快传开,没买到盐的百姓,第二天一早就守在各个分销点前,等着新盐到货。 短短几天,“芦台精盐”的名声就在天津卫传开了,百姓们提起朱高炽和朱雄英,无不竖起大拇指,称他们是“为民着想的好殿下”。 码头旁的茶馆里,几个百姓一边喝茶,一边聊起新盐。 “以前总觉得当官的不管咱百姓死活,现在看来,两位殿下是真把咱放在心上啊!” “可不是嘛!这盐又好又便宜,一年下来能省不少钱呢!” “往后要是还有这样的好政策,咱一定全力支持殿下!” 刘老三路过茶馆,听到百姓们的议论,心里满是欣慰。 这场盐业改革,不仅改变了盐商的经营方式,更暖了百姓的心。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用不了多久,北平府、山东德州等地的百姓,也能吃上这样的平价好盐,而朱高炽和朱雄英推行的“芦台模式”,终将让大明的盐业彻底变个样。 第(3/3)页